這篇文章有大量的美食照,建議飯前/吃飯時/飯後閱讀。雖然有點繁多,但我大致上還記得每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以及發生什麼特別的事。
美國餐廳的食物份量都很大,即使到我要離開美國前,我還是覺得份量好大,每一餐都吃很撐。我曾經向多個當地美國人說起這件事,他們不是為此發笑,不然就是不以為意的說「我們都是這樣吃的」。或許因為長時間每日攝取大量蛋白質、卡路里,他們的身形普遍都很大隻。雖然美國FDA提倡一天攝取2000大卡(可依照身形、年紀、性別而有所增減),但當我打開菜單想點一塊蛋糕時,每塊蛋糕旁標示的熱量都幾近或超過1000大卡,試問我的主餐只有水嗎?
由於我重視均衡飲食,每天至少一餐要有蔬菜,所以早餐吃兩個班尼迪克蛋(Eggs Benedict)加上馬鈴薯丁(house potatoes)後很飽,午餐可能就只有生菜沙拉(也是一大碗),晚餐則又是一頓豐盛的主食。後來身體稍微習慣美式份量後,我已經能在主食外再加多一份沙拉,但還是撐著肚子吃完。
---
1. 漢堡是美式食物代表
不只是連鎖漢堡店,一般美式餐廳也有賣漢堡,甚至點了一個三明治,上菜後發現其實也是漢堡(如下圖)。酥炸雞胸肉放上一片濃郁的起司,配上少的可憐的青菜,加上外皮酥脆的炸薯球(tater tots),吃完就覺得飽足。
這家餐廳我去過幾次,有次我看到tater tots上面沾了一根鐵絲,估計是鋼絲絨球上的。所以我用頗委婉的方式向服務生反映:「這一切都很好,只是我在tater tots上面看到一個金屬的東西,看起來很像是鋼絲絨球上掉下來的。」服務生向我道歉,說她會向廚房講,說完馬上就走進廚房。幾分鐘後她再次向我道歉,說應該是廚房洗鍋子不小心留下來的。「是阿,他們(廚房)應該要多注意的。但除此之外,食物真的好吃」我說。我原本心裡期待服務生說「為了彌補你的感受,這頓就算你免費」,因為這就是店家在台灣的生存之道,不過她說完就走掉了。但後來想想,廚房衛生沒做好,為什麼可以用一餐來抵銷這個錯誤?
我想在美國,人們某種程度仰賴「信任」的原則。之後我仍然有去這家餐廳,因為我傾向相信那次只是意外。
![]() |
美國漢堡連鎖品牌之多,兩隻手都數不完。漢堡固然好吃,但我會克制自己不要吃太多,如果撇除三明治,我進到連鎖漢堡店的次數只有3次。
Whataburger是我一個同事大力推崇的,他說是他吃過最好吃的連鎖品牌。他們的漢堡是一般漢堡的1.5到2倍大,裡面有加入墨西哥辣椒jalapeno(念法是halapeneo,在美國南邊的料理很常見),熱量滿滿一份套餐就破千卡,但對我來說味道沒有特別深刻。
Chick-fil-A(念法是chick弗雷)是我在電視廣告常看到的,我一直很想試試看。他們的價格稍微便宜一些,但也就反映在配料上,漢堡除了起司、肉、一片葉子就沒別的了。雞肉很好吃,但貧乏的內容物還是讓我很介意。不過他們的網狀厚片洋芋片讓我耳目一新,吃起來頗有趣。
說到電視廣告,另一個漢堡品牌Wendy's一直在主打方形肉漢堡,還由海綿寶寶來代言,但我不知為何看到方形肉就覺得沒什麼食慾。
![]() |
| 左是Whataburger,右是Chick-fil-A |
披薩也算蠻普遍的食物,不過我沒有特別喜愛,待這麼久我只吃過一次。披薩分5種尺寸:特小(m)、小(S)、中(M)、大(L)、特大(G)。我點了一個10吋的小(S)披薩,吃完就已經有點飽了,真是慶幸沒有點更大的。話說特大(G)是26吋披薩,這豈不是比電腦螢幕還大了嗎?
![]() |
| 小披薩和沙拉 |
---
2. 日式拉麵是一齣悲劇
我剛抵達美國的前幾天,每天不是去美式餐廳,不然就是吃墨西哥菜。所以當我看到第一間日式餐廳,而且有提供拉麵,二話不說就決定要吃。
![]() |
| 是一家色彩繽紛的店,主打拉麵及其他亞洲食物 |
我印象中的日式拉麵會有少許的菜、玉米、豆芽、海苔,半顆蛋及適量的肉,這裡的拉麵該有的都有,還加了紅蘿蔔,而且每個配料都一大堆,整個碗公的上層都被配料塞滿。原來這就是美國人眼中的拉麵阿,真的可以吃飽飽。這家店的網路評價蠻高的,我是日本人的話我就要哭泣了。
![]() |
| 配料滿滿的拉麵(看不到麵了) |
我到了另一個城市,再次嘗試日式拉麵,心想前一次可能只是例外,殊不知又見證了另一齣悲劇。這家店只賣拉麵,評價更高、配料也更多呢,已經到了沒辦法把麵夾出來的地步,只能先把一些料吃完才看得到麵。我點的是餛飩拉麵,旁邊附了一小碟土黃色的沾醬,真的有餛飩拉麵這種口味嗎?
亞裔人經營的日式餐廳就是完全不同的風格,拉麵回到原本的簡單樸實,唯獨豬肚拉麵(?)放了兩大塊厚切的肉,我飽到吃不完肉。
![]() |
| 左是一般美國的拉麵,右是華裔人經營的拉麵店 |
日式便當(bento)是讓我最驚奇的。菜色之豐富,除了主菜、生菜沙拉和湯,還會有煎餃、炸蝦類的炸物,有的店還包含壽司。卡滋豬排的份量好大,吃完一層還有一層,是真的炸得很好吃,但吃得很撐。價格會比一般的餐貴一些,大概20-30塊含稅。
![]() |
| 兩片卡滋豬排 |
![]() |
| 我只點了一份便當跟飲料,就得到這些了 |
在美國,很多料理都會加起司,壽司也不例外,吃起來很詭異。酪梨也常被加入壽司當中,口感算是不突兀,能夠接受。關於美式壽司卷,常見的奇葩種類有以下這些,我常常看了菜單名字還是不知道看了什麼。
California roll(加州捲) - 蟹肉棒、酪梨、小黃瓜
Philadelphia roll(費城捲) - 燻鮭魚、酪梨、鮮奶油乳酪
Boston roll(波士頓捲) - 蒸蝦、小黃瓜、萵苣、美乃滋
Alaska roll(阿拉斯加捲) - 鮭魚、酪梨、小黃瓜
日式鐵板燒是個蠻有趣的體驗,近距離看師傅玩火、玩蛋、敲鏟子表演,但鐵板燒不是那麼容易找到。那天正好有兩組客人來慶生,他們似乎是自備蛋糕,再由服務生在音樂下將蛋糕緩緩推出。很有意思的是,蛋糕的主人會切適量的蛋糕分給朋友們,其餘未切的就自己帶回去了,很不一樣的文化。
---
3. 牛排是德州名產
德州(Texas)是以牛排出名,主要是因為地理環境非常適合養牛群,而牛的許多部位都能食用,在德州的牛排館常看到店裡掛著牛的身體部位圖,我也是吃過才學到brisket(牛腩)這個字。(Brisket好好吃阿)
有的牛排館外頭放著整面牆的木頭,這些是用來烤BBQ的木柴,在超市有賣不同品種的木柴,讓講究的人烤出不同的風味。
![]() |
有個美國人跟我說,在美國中部因為牛肉很多,因此吃牛排是比較便宜的選擇(不過貴的還是有),而海鮮因為要從東岸或西岸運過來,則是比較高貴的選擇。曾經因緣際會吃了一次頗高檔的fine dining,餐廳裡的服務生都是裝束整齊,一桌不只一個服務生來招呼。剛來時我對美國的度量單位不太熟,點了一客14oz的肋眼牛排,再加上分食的許多小菜,最後飽到吃不完。
BBQ也算德州名產,將烤過的肉切成一片片,配菜有馬鈴薯泥和爛爛的甘藍菜。我不太喜歡BBQ,因為肉普遍很鹹,而且每次我都要在櫃台旁看菜單看很久才懂要怎麼點。
![]() |
Texas Roadhouse是連鎖的BBQ餐廳,有吧檯區和包廂位,整個氣氛很好、非常熱鬧,也非常受歡迎,曾經一次排隊排了半小時。最有趣的是店員的服務,那天不知為何聽到餐廳內不同的角落有歡呼聲此起彼落,仔細觀察後才發現是有很多組客人來慶生,而店員幫忙慶生的方式是:大概4、5個店員(氣氛組)結伴到客人旁邊唱生日快樂歌,之後就幫忙大聲鼓譟、大叫、歡呼,真是很嗨又很有趣。
![]() |
| BBQ餐廳 |
---
4. 美國是實現沙拉自由的地方(如果是出差的話)
當每餐吃了很多肉覺得油膩,或是因為攝取不足蔬菜導致內疚感堆疊,這時候就很適合吃沙拉。
![]() |
沙拉中的酪梨讓我感到驚為天人的美味。用叉子在鮮綠色的外皮輕輕劃下,酪梨馬上就如同花瓣般散成兩半。隨興地扭一塊酪梨放入口中,那柔軟的質地配上綿密的口感,彷彿吃進去的是冰淇淋,很輕易就在不自覺間滑向舌根。我在美國期間品嘗過的酪梨都是如此感受,讓我總是大為驚奇,相比之下我以前吃得像是在啃半生不熟的果實,到底為什麼美國的酪梨這麼美味呢?
![]() |
| 綠綠的是酪梨 |
凱薩沙拉(caesar salad)是我蠻常點的種類,主要是喜歡在每一口清爽的生菜間,夾雜麵包塊的酥脆。
Macaroni(通心粉或通心麵),是一種義大利麵,出乎意料的是它也被當作是沙拉的食材,菜單上會寫作Mac salad。
某間日式餐廳有avocado bomb(酪梨炸彈)作為沙拉,它的外圍由酪梨片組成,核心則是蟹肉、芒果、小黃瓜及各種醬料(美乃滋、甜辣醬、鰻魚醬)。在美國的我成為酪梨控,所以我認為這是道好吃的創意料理,不過醬料太多有點負擔。
除了餐廳的沙拉,有幾次我會到超市買沙拉。曾經我以為超市沙拉裡的花椰菜是水煮過的,沒想到咬下去超生的。還好我在泰國生的蔬菜沒少吃(請見泰國潑水節系列文),這點生味不算什麼。
![]() |
| 各種沙拉 |
---
5. Fettuccine Alfredo是你唯一需要記得的義大利麵名字
![]() |
| 某間義式餐廳 |
我嘗試了不少義大利麵,spaghetti(直麵)、penne(筆管麵)、fettuccine(寬麵)、tortellini(餛飩麵),其中fettuccine搭配Alfredo白醬最為深得我心。我想是那綿稠的白醬非常濃郁,寬麵則讓我想到熟悉的刀削麵,上頭覆蓋的Parmesan起司又更增添味道的飽滿感,雞柳柔嫩的口感也很對味,青色的花椰菜讓整盤麵看起來十分誘人。Fettuccine Alfredo這個名字我不會忘記的。
有些店會在義大利麵旁放一塊麵包,我常常沒辦法吃完,因為光是麵的份量就太多了,不過我很享受吃義大利麵。
![]() |
| 各種義大利麵 |
![]() |
| 吃到一半才想到要拍照的fettuccine Alfredo |
---
6. 自助式地中海料理
這裡的地中海料理確切來說是希臘、土耳其一帶的料理,一般是採buffet(吃到飽)的形式,有多種生菜沙拉、鷹嘴豆泥(hummus)可選擇,搭配烤青菜、炸雞、燉肉、烤肉,最後再來個水果、糕點、冰淇淋當ending。因此如果想多吃青菜又不想吃得太負擔,很適合到地中海餐廳。
似乎只要是地中海料理(Mediterranean),進門後都是看到自助式buffet。這種餐廳一進門後就可以直奔取餐區,在任何沒人使用的座位用餐。因為是單一價格任吃,所以只要記得離開前到櫃台結帳,進門的時候倒是沒什麼人會過問。吃到飽餐廳價格會因時段而異,最便宜的時段是平日的中午,大概16、17塊(未稅);最貴是週末晚上,大概20+塊(未稅)。
說起來自助buffet的價錢跟一般餐廳相當或更便宜,但為什麼餐廳沒有被吃垮呢?有個說法是一般美國人取餐大概拿個一兩輪吃飽就結束了,反觀在亞洲大家習慣挑貴的食材吃,而且要吃回本、吃到撐,所以在亞洲吃buffet的價格就逐漸攀升。
在地中海料理或中東料理,有個糕點叫Baklava讓我印象深刻。一層層的餅皮內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開心果、杏仁、榛果類的碎堅果,表皮可能再淋上蜂蜜,之後切成一塊塊菱形的糕點。吃起來蠻甜的,但如果餅皮酥脆的話就會很好吃(我有吃過不好吃的Baklava)。
![]() |
| 地中海自助buffet |
---
還有更多美食留待下一篇分享。
-待續-



















0 留言